2019年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筑學科優(yōu)秀畢業(yè)作品展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03      閱讀量:18873次     

  
  「東觀」,致力于日本設計第一臨場紀實廠牌,帶你窺探原汁原味的日本今天。
  2019年,將是日本最后一年的“平成之年。
  今年,我們將通過欄目「東觀」帶您第一時間走進日本設計的展覽現(xiàn)場,帶給您最直接的臨場觀感。
  2019年1月,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(yè)展如期舉行。這一次帶您走進建筑學科優(yōu)秀獎的展示,讓您一窺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作品風景。我們邀請到了各位作者的原版資料,給您最大程度還原優(yōu)秀作品的真實面貌。
  「東觀」第1期平成30年度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筑學科優(yōu)秀畢業(yè)作品展
  修士作品篇
  1
  未完的故里:輪回的形式——海嘯災區(qū)居住體設計
  未完の古里:流転の形式
  作者按:“
  真實存在的體量,抑或是精神層面上的存在,哪一個才更加接近建筑真實的姿態(tài)呢?
  曲聞
  布施研究室
  ”
  建筑或是空間是怎樣的存在?拆除、新建,在這個反復進行的營造活動中,我們破壞、創(chuàng)造的究竟是什么呢?真實存在的體量,抑或是精神層面上的存在,哪一個才更加接近建筑真實的姿態(tài)呢?一瞬間剛剛完成的新建筑,存在了上百年的建筑廢墟,哪一個更能反映出空間完美的姿態(tài)?
  這個設計正是從這些問題中開始的。
  展示現(xiàn)場
  設計的場地選在日本宮城縣石卷市的南海岸,東日本大地震引發(fā)的海嘯將原本位于此處的居住地全部摧毀,而新建的臨海公園將把珍貴的文脈掩埋。我在公園的一隅恢復了社區(qū)的遺址,設計中,將新建筑直接建立于海嘯后遺留下的地基遺跡之上,以當?shù)氐哪竟す鰹橹行?,做出了這個帶有海嘯避難塔功能的居住體。
  公園中的設計效果
  立面及平面圖??臻g基本由下部的工場、中間的避難塔、頂部的避難屋三部分組成
  新的空間直接從地基的遺址上生成,因災害失去的原本建筑的體量將在新的形式中不斷若隱若現(xiàn),在新建筑的頂端再一次回到原本建筑體量的原點。
  剖面及空間構成
  空間構成(從左至右):
  1,地基的遺跡。完全保持被海嘯摧毀的狀態(tài),整備之后作為機械加工場所使用;
  2,木造的小塊。小體塊幾乎完全在構成和結構上獨立,某種意義上表達了建筑的脆弱性。作為獨立房間使用;
  3,虛空的外墻。由玻璃和穿孔鋁網(wǎng)構成,模擬了過往建筑的體量。與木造體塊之間的空隙可做公共空間使用;
  4,鋼構柱。由杭基礎支撐起四根鋼構柱,它托舉著上部的避難空間。某種意義上表達了建筑的強壯性;
  5,避難屋。復刻了過往建筑的體量,海嘯時作為避難場所使用,平日作為居民集會的空間。
  建筑單體爆炸圖
  新的建筑是過去空間的延續(xù),當下一次海嘯到來,下面的建筑將會被再一次摧毀,而最上面的建筑將連帶過往記憶中的空間質(zhì)量存續(xù)下去,從而成為未來營造的起點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便是實現(xiàn)了建筑形式的「輪回」。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「輪回」的過程
  「輪回」時間、生成過程中的反復:
  1,建筑地基的遺跡;
  2,對失去體量的感知;
  3,時間上、物理上對距離感的真實體驗;
  4,將原本建筑的體量進行拆解、再組合,讓原有的形象在新形體中若隱若現(xiàn),形成一種混合的狀態(tài);
  5,再一次的海嘯之后,下部的建筑被摧毀,上部保持原樣存續(xù)下去;
  6,超越實體的感知,失去的部分通過人們感知上的補全使建筑形體達成最大程度的完整。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模型照片(由上至下,上部活動空間,下部工場空間)
  本科生作品篇
  1
  道與徑——所見景色的集結
  道と徑—見ている風景の集まり
  作者按:“
  我想借此探討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中間領域。
  王芷妍
  高橋研究室
  ”
  兩年的留學生活,我記錄了在東京的各種街道空間,并把它們分類整理。我從中選出了18個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了分析。
  2邊界線與外壁間距離保持50cm以上法規(guī);7居酒屋
  3室外的市場;5窗戶與窗外
  從這些空間中提取出原型,在自己選擇的中野車站北部(這個區(qū)域本身周邊就存在各種商店街)的場地里進行再現(xiàn)。
  設計整體是各種店鋪種類的合集,我想借此探討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中間領域。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平面圖
  剖面圖
  結構爆炸圖(從左至右:混凝土床板,鋼構,木造,間柱,木造,外壁)
  場地的一層是三條自己設計的“道路空間”,讓周邊的街道氛圍在場地內(nèi)可以繼續(xù)延續(xù)。這之上是各種店鋪的空間疊加,讓來到這里的人可以在店鋪的私密感和“道路空間”的公共性之間停留。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模型照片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效果圖
  2
  解開沿線之結:拆除和高架化的力本說
  線路沿いをほどく:解體と高架化のダイナミズム
  作者按:“
  在都市的運營下實現(xiàn)一種活著的虛幻。
  矢矧杏以彌
  小西研究室
  ”
  這是以京王線(東京的一條地鐵線*編者按)高架橋用地為對象,進行的一時利用及高架化方案。
  都市,每日每日都在進行著暴力的變化。有時這種變化會轉(zhuǎn)變成都市與建筑,乃至行政與市民之間的一種對立形態(tài)。在這樣的都市變化中,不由得,我感受到一種小建筑的可能性。
  由于京王線高架橋的修建,沿線林立的住宅和商店都被漸漸地取代破壞,這樣不斷朝剝落狀態(tài)的變化,正是“明大前”站的現(xiàn)狀。至今為止,在建筑圍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,甚至被看做是“建筑之死”的“拆遷”工作是否可以變得可視化呢,借此,我想在都市的運營下實現(xiàn)一種活著的虛幻的建筑。
  展示現(xiàn)場
  分析圖
  1,京王線的高架化,以及逐漸消失的街景
  (略)終于,京王公司與東京都就城市規(guī)劃的考慮,在現(xiàn)在的鐵道線路旁搭建高架橋。在7.2km的區(qū)間內(nèi)進行用地購入,并推進拆遷工程。
  分析圖
  2,「行政」vs「市民」,對立面的發(fā)展
  分析圖
  3,場地的現(xiàn)狀
  設計用地位于高架橋用地區(qū)間的7.2km內(nèi)的,“明大前”站西側(cè)。以站前為中心,雜居的樓房、私人小鋪、公寓、澡堂子、投幣自助洗衣店等等一直保持著過去的樣子。就在這樣的地塊,已經(jīng)有3成的土地完成了收購,建筑被拆遷變成了待建空地。
  殘存著6棟個人商鋪的這條小商業(yè)街,1層的沿街外側(cè)是店鋪,內(nèi)側(cè)以及2層是店主的家,這樣商住一體的店鋪并用的住宅中,人們不但是交易關系更是鄰里鄰居。
  然而,即便建筑物保留下來,隨著店鋪的不斷停業(yè),過往的活力早已不在。雖然依舊是整體完整的一條商業(yè)街,但一個個建筑之間卻陷入了非常獨立的境地。
  分析圖
  4,通過「拆除」將建筑打開
  將現(xiàn)狀中的建筑物的功能就這樣保持下去,以“拆除”為文脈,將現(xiàn)狀中的建筑物部分地拆除。之后,將拆除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材料在空地中搭建出一個臨時的空間,通過這樣的一個空間將迄今為止封閉的功能、空間、構造引向室外。
  此外,通過散布在場地中的材料貯存地的設置,形成一種人和物品之間的聚集地點。這會喚起當?shù)鼐用竦钠唇有?,從而形成一種復雜地絡合在一起的街道感,進而恢復到曾經(jīng)的活力。
  這樣一來,便是將至今為止,在建筑圍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,甚至被看做是“建筑之死”的“拆遷”工作是否可以變得可視化呢,借此,我想在都市的運營下實現(xiàn)一種活著的虛幻的建筑。
  平面圖
  立面圖
  剖面圖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斷面詳圖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效果圖
  3
  虛像誕生
  ブレを生む
  作者按:“
  在日常中獲得一種非日常性的感動。
  矢舗禮子
  布施研究室
  ”
  拿日常中的我們來說,學習或是集中精力看些什么的時候,特別是全神貫注時,不經(jīng)意間的一個景象或是外窗灑進來的光,都能讓空間表達出不同于以往的感動。反過來說便是,在日常中獲得一種非日常性的感動。
  非日常可以看做是日常的側(cè)影,雙方之間有著一種連動的關系。是否能將日常與非日常之間的這種轉(zhuǎn)變在設計中表現(xiàn)出來呢?
  展示現(xiàn)場
  基地所處海拔較高,是一個沿著山脊向上的特殊場地。這塊基地雖然經(jīng)常被游客使用,但在周圍的居民眼中只被當做一個游客設施而鮮有人用。
  同樣的一塊場地,在居民與游客眼中就產(chǎn)生了不同的認識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我設計了這個帶有“藝術之家”(Artist in Residence)功能的建筑。居民與游客的領域、藝術家的領域?qū)⒈舜碎g復雜地絡合在一起,在多方的影響下日常與非日常之間的邊界將變得曖昧起來。
  概要分析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平面圖
  在基地中,我設想將動線以蛇行布置。在蛇行的動線上,我布置了若干成為“畫廊”的體塊,針對這些體塊,墻壁或覆蓋或支撐著迂回其中。畫廊和墻壁之間若掩蓋一般布置著工場和住宿。在這條蛇行的動線中,進而在上下、左右的方向進一步從雙向以蛇行的方式構成空間。
  剖面圖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效果圖
  體塊狀的畫廊和墻壁所共同圍合出的空間,表達出一種未完成的曖昧立場。同時借助迂回墻壁而導入的外部空間以及構成元素,使壓迫感和開放感油然而生。一眾領域?qū)⒈舜髓b賞,密切地關聯(lián)在一起;而在各個領域下,也將不斷重復與外部的呼應。
  不時地,如此對地形進行描摹、背叛、預想。我們一邊期待著下一步建筑的形式一邊與自然對峙。
  模型照片
  4
  疊層的地面
  積層するGL
  作者按:“
  做出一種“只有此地才有的風景”
  吉田葵
  布施研究室
  ”
  將設計設定為對人而言的他人性的場所,借此能獲得一種超越想象的新異性或是快適感,這便是這個作品的出發(fā)點。
  地下效果
  場地位于中井,在這里河流和交通設施立體地交叉在一起,此外場地恰好位于新宿現(xiàn)存地形的谷底。設計從作為場地最大特征的地面的重疊開始,我將一個如同新的地面一般的空間插入其中。
  地下1層平面圖
  短邊剖面圖
  在地鐵換乘的過程中,一種無法將這里判斷成自己的居所的感覺油然而生。在這里,通過視線的交錯人們慢慢體會到居所的感覺,而通過將原本埋藏在地下的既有的土木構筑物暴露出來,做出一種“只有此地才有的風景”。
  長圖可↑↓拖動
  效果圖
  本文系「東瀛建築大観」製作委員會原創(chuàng)作品